我所在的陆慕御窑村,以农业生产为主,农闲时烧制蟋蟀盆,作为家庭经济的补充收入。这里的烧窑业向来发达,烧制蟋蟀盆历史悠久,以制作精巧驰名。民间曾流传“促织瞿瞿叫,宣德皇帝要”的说法。斗蟋蟀之风在民间也很盛行,于是各种精致灵巧的蟋蟀盆应时而出。
陆慕御窑村土质细洁,色泽“干黄作金银色”,“粘而不散,粉而不沙”。明朝正德宰相王鏊主修的《姑苏志》“窑作”中载:“出齐门陆墓(土质)坚细异他处,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。”所以烧出的蟋蟀盆光洁细腻,敲之有金玉之声,磐罄之音。在国内很有名气,远销海外。“文革”时期,蟋蟀盆被称为“玩物丧志”的物品,一度停业冷落。
1972年开始,我忙里抽空,自己学习烧制蟋蟀盆,起初做坏和烧坏的很多,一次次的失败,我从不灰心,及时总结经验,吸取教训,摸索方法,从制作和烧窑两方面着手,不断改进,终于找到了门道,路子对头了,烧制的蟋蟀盆也越来越好。当时还不敢公开烧制,只能躲在房间里做盆坯,到夜深人静时才敢烧盆。还时常担心被敲碎模具和拦截成品盆,因此蟋蟀盆的成品出产数量少。成品拿到苏州玄妙观出售,一直蟋蟀盆时价仅仅3到4角钱。
烧制工艺蟋蟀盆的方法,工序比较繁复,大致可分为制作和烘烧两个阶段。
(一)、制作阶段:
1、选泥 以御窑村的泥土为上品。取泥时,需清除表面的杂物和土层,保持泥土干净,没有一点杂质。
2、浸泥 将泥土浸在水缸里,使泥块逐渐化开。
3、搅拌 用竹竿或木棒等将水缸里的泥块上下盘旋翻滚,以使泥土均匀,颗粒细小。
4、筛滤 用尼龙网或铁丝网过滤,摒弃杂质,使泥土更纯净。
5、晾干 将筛滤过的细泥放在蛇皮袋或麻袋一类的物品里,或粘贴在墙壁上晾干。
6、踏熟 将晾干到一定程度的泥土,再以脚踏熟,使它结构紧密,泥土有韧性。
7、制坯 将踏熟的泥土切割成条状或方形,分别放到盆壁、盆盖和盆地的模坯里,压出粗坯,然后取出晾干。
8、加光 待桶壁稍硬,放到转盘上加工,使其内部光洁。
9、托底 将预先制成的盆地托在桶壁底部,以泥浆涂胶,使它粘牢。
10、配盖 将已制好的盆盖加工修饰,使它同桶壁合榫,达到天衣无缝。
11、刮纹 在盆盖、桶壁和盆地刮出或刻上所需要的凹凸线纹、花纹和各种图形,然后刻上各种字体和印章。
12、做光 这是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,细细的把盆坯做光,手艺好坏在此一举。做毕后将它晾干还土本色,再放在太阳下晒2至3天。
(二)、烘烧
先将晒干的蟋蟀盆放到炉里烘干脱水。烧蟋蟀盆的要诀是,掌握好火候,算准时间,弄得不好,会使局部乃至整炉报废。开始以文火烧3刻钟,继之以急火烧2个半小时,乘热时出炉。窑户一般在傍晚5时开始点火烧盆,到第二天上午9时出炉。还有一个因素是,烧蟋蟀盆的铁桶也很有讲究,得视烧蟋蟀盆桶大小而定,一般装60只左右,所用燃料通常为废木柴、树枝和稻草等。
1986年以前,我烧制普通的养盆为主。1988年以后,渐渐朝工艺蟋蟀盆方面发展。1990年以后,我烧制的工艺蟋蟀盆,制作精益求精,设计创造,款式新型,质量完美,所以深受客户青睐,销往上海、无锡等地。产品往往供不应求。
我的代表作品有:
九龙蟋蟀盆 盆高11.5厘米,直径12厘米,桶壁厚度仅为1厘米。水青色。顶盖厚度为2厘米,正中刻有凸形蟠龙。盖的反面中间刻有竖式“国宝源流”四个篆字,右面刻有“苏州府御窑”,左面刻有二行文字,分别为“孙玉华赏鉴”和“蒋泉林精制”。直桶式的盆壁上,刻有四幅升腾小龙,每幅有2条相向对称的小龙,呈二龙戏珠图案。桶壁底部刻有一圈流云图纹。盆底刻有长形仿章:“大明宣德年造”。盆内底部制成沙粒状的圆面,以利蟋蟀行跳。该盆设计奇特,制作精巧,连细小的龙鳞片也很清晰,可见其工艺之细之微。该九龙蟋蟀盆有大红、水清和墨晶三种色彩,均属盆中精品。
济公蟋蟀盆 曾风靡上海滩,流行于大江南北,此盆特为上海市民间蟋蟀研究会会长边文华所烧制。盆盖中间刻着奖杯,花瓶型的杯体两边各饰以飞马图案,意为飞马行空,无往不胜。其上面刻着环形隶书“济公杯一届冠军”七个小字。其中刻着“己巳年”(1989)。盆底刻着方章:“上海蟋蟀研究会监制”。此盆为直桶式养盆。
此外,还有为上海蟋蟀协会火光汉先生定制的清水直口蟋蟀盆、铜鼓型寿星蟋蟀盆。为上海园艺协会杨平会长定制九龙铜鼓蟋蟀盆。为上海园艺协会定制的直口八仙蟋蟀盆。
我的获奖作品有:
2010年 石雕《直口八角盆》被评为“2010年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”铜奖。2012年 《蝙蝠葫芦盆》被评为“2012义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”铜奖。2013年 《寒山腰鼓盆》被评为“海峡两岸(苏州)文化艺术节金奖。
现代社会快速发展,随着时代的进步,蟋蟀盆的制盆工艺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我将在现有的成熟的制作工艺上,力求精益求精、细中求细,以求制作出更加细致上乘的蟋蟀盆,来满足广大爱好蟋蟀盆收藏者与盆友的需求。同时,我还将继续创造新的作品,攀登新的巅峰。